翻譯出處:http://zasshi.news.yahoo.co.jp/article?a=20120613-00000001-president-bus_all

文‧岡原正幸
慶應大學文學部教授



笑是組織的「潤滑油」。
讓週遭的人放鬆心情、緩和職場的氣氛,有助於工作的進行。
在現代組織中,「讓人開懷大笑」可被視為一種能力。


在我的專業領域─感情社會學中,套句專業術語,
讓人開懷大笑的能力是「感情資本」的一部分,
在職場上是打造圓滑人際關係的溝通能力之一。
之所以稱為「資本」,是因為此能力有絕大因素
乃承自於父母或家庭環境,靠自學或參加學會也難以學會。
因此,每個人獨樹一格的感情風格就叫「個性」。


然而,現代社會卻更重視感情資本的「多寡」。
舉例來說,以往就職活動中學生注重的在校成績,現在則不然。
學生在意的是「面試者的想法」。
事實上企業界在面試過程中也會問及學生感情資本的多寡。
據悉最近更有企業透過SNS調查學生的交友關係。


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•貝克在其提倡的風險社會論中,
考察溝通能力備受重視的原因。
根據貝克的理論,過去對事情的決定或選擇操有生殺大權的家族、
教會、社區、公司或工會等組織已影響力不再,
轉變成自己負責的事自己做主,直接與社會面對面的時代。
即使在職場中,每次遇到抉擇,
擅長與週遭進行微妙的感情交流的高明溝通技巧一躍為必備戰力。


另一方面,企業對「感情起伏大」的員工亦特別敏感。
嚴斥部下會被說成騷擾。
應酬或療傷之旅等調節人際關係的活動減少。
憂鬱症之類心理健康問題備受矚目,卻獨排消極心理,大大歌頌正面思維。


情感溝通因文化背景差異而有所不同。
換言之,職場中「可怕的人」不正是在文化或世代上有代溝的人。



■逢場作戲的提示來自『釣魚迷日記』

有人認為「在職場中必須不苟言笑」。
在職場上設定自己的定位,以嚴肅的一面示人。
美國社會學家歐文‧高夫曼稱之為「形象管理」。
注意自己的措辭、表情、服裝、髮型,
將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導向自我期盼的方向。
如此一來,要讓此人在職場中露出笑容極為困難。
如果遠離職場,或許還有可能。


高夫曼亦提倡「外表性格」的概念。
如同演員在戲中依不同戲份呈現截然不一的外表性格,
我們也因應職場或家庭等場合而抽換自己的外表性格。
試著回想漫畫『釣魚迷日記』吧。
濱崎和鈴木的職場身分是職員和社長,
同樣情景換成釣魚,則變成師徒關係。
鈴木在職場上不苟言笑,但在船上卻笑臉迎人。


「可怕的人」在職場上顧及自己合宜的定位而一絲不苟演出的大有人在。
搞笑藝人在電視或舞台吃得開。
在職場上小露一手招牌的搞笑,只會慘遭滑鐵盧。
不加思索的玩笑很有可能被誤解為諷刺或責難。
最後如果沒出面打圓湯:「我是開玩笑的。」,最後搞得弄巧成拙。
有時,製造氣氛比察言觀色更重要。


話說回來,不需刻意在職場展露笑容才是正確的概念。
要求平時和氣、開朗、常展笑容,是為了組織的和諧,員工付出的代價。
但如果硬要人強顏歡笑,也有人因此精神崩潰。
一味讚揚需迎合週遭而調適心情的「情感管理社會」是問題的根源。
不矯情做作的笑才是王道。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ny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